林林总总说北极

  源远流长的历史

  顽强的北极生命

  资源开发与保护

 

 

 

   北极博物馆 > 科学考察在北极 > 中国与北极科学考察


中国科学家打算实现的科学目标

  让我们看一看中国科学家打算在北极地区实现的科学目标是什么。考虑到目前北极世界对我国科学家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,因此我们的第一步工作应当是了解北极,认识北极,从而理解北极。根据这种情况,我国北极考察未来5~10年的总体目标是:北极地区的大环境景观的近期历史、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。在这个总目标之下,设计了3个次一级目标,它们是:

  1.北极地区地质地理生态环境的分带性、过渡性与继承性特征。

  2.北极地区各生态单元环境特性及20万年来演化过程。

  3.各单元在演化过程中的相互响应与相互制约作用。

  围绕上述科学目标,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核心科学问题,这些问题是:

  1.北极地区岩石圈构造演化及20万年来重大地质事件对区域乃至全球性主要环境因素的制约。

  2.北冰洋海岸20万年来高分辨气候波动特征及区域性环境响应。

  3.北极苔原带表层生物与大气物质交换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。

  4.北冰洋古洋流、古海平面及北极古季风对大陆气候环境的影响过程。

  5.北极地区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对快速气候波动的响应。

  6.北极与亚北极地区古人类迁徙的环境背景研究。

  7.北极自然地带的变化对我国生态的影响。

  8.北极地区的冰盖、冻土带、封闭湖泊及潮间带古环境记录。

  9.历史时期北半球东经105~120°地带环境演变序列的重建。

  10.北冰洋海洋化学和物理海洋学要素及其生态学意义和对气候的影响。

  11.北极大气环境及其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作用。

  12.北极地区天气气候特征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。

  为解答上述核心科学问题,北极地区各地质地理生态单元的当前关键问题及重点研究内容包括:

  1.北冰洋三维环流、表面热过程、冰动力学及海—冰一气相互左右作用。

  2.北极海冰及真光层生态结构。

  3.北极海洋棕囊藻在海洋生态系中的位置及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。

  4.北极苔原带、泰加林带生物量及其对全球碳循环过程的贡献。

  5.北极地区主要温室气体的变化特征。

  6.北极臭氧耗损观测、北极烟雾形成机制与运动学研究。

  7.北半球高纬区冷季风性状、粉尘搬运能力及对我国黄土高原形成的贡献。

  8.海洋哺乳类生态及资源量调查。

  9.北极苔原带、泰加林带上地承载力研究。

  10.北极冰缘形态与古气候变化。

  11.北极苔原冻土带湖泊与湿地沉积的古环境记录分析。

  12.晚更新世以来中国细石器文化在北极地区的传播和演化。

  13.北极地区地质时间尺度的古环境记录与古环境再造。

  14.北极原始居民对环境变化、工业活动及外来文化冲击的反应。

  15.北极考察队员心理、生理及行为变化的动态调查。

  除了上述考察内容以外,值得一提的观测计划还有“子午链工程“,沿着东经120°子午线,在南极中山考察站、大洋洲、南沙群岛、广州、漠河、北极设立一系列的地磁及部分其他地球物理项目的观测台站,对东半球地球磁场的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进行实时观测。这也是与美国在西半球(西经40°)的“子午链工程”相呼应的另一条地磁观测链。

 

 [上一页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