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林总总说北极

  源远流长的历史

  顽强的北极生命

  资源开发与保护

 

 

 

    北极博物馆 > 科学考察在北极 > 北极探险与科学


国际地球物理年与建站考察

  对于像北极这样的未知领域来说,很难把科学与探险截然分开。而始于1957~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,标志着北极的一个新时代――国际化大规模科学考察时代的开端。

  当时12个国家的1万多名科学家在北极和南极进行了统一目标、相互配合的多学科综合考察,主要内容是固体地球物理、大气物理、地质与矿产、自然地理和生物科学。这次国际合作大大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,各国迅速增加在两极地区设站的数量。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,在北冰洋沿岸又建立了54个陆基综合考察站,在北冰洋中建立了许多浮冰漂流站和无人浮标站。在南极大陆建成40多个常年考察站,在南极大陆周边的岛屿上建成20个常年站。此外还有许多仅供夏季考察用的度夏站。英国和新西兰完成了首次横穿南极大陆的探险。

  实际上,随着北极的地理发现。一些环北极国家很早就开始了零星的地理学、海洋学、地质学、冰川学、测绘与制图学、气象学、生物学等学科的考察。国际地球物理年科学活动的成功,使得北极和南极科学考察进入了正规化、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阶段。当人们进入白色的极地世界时,不仅带去了探索者的勇敢,同时也带去了科学与理性的精神。

  国际地球物理年也称作第三次国际极地年,与北极考察史上最早的两次国际合作考察计划(1882年第一次国际极地年和1932年第二次国际极地年)一起,是北极屈指可数的几次具有相当规模的国际合作活动。事实上,环北极国家在北极的科学考察历史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南极。本世纪以来,已有近百艘船在北冰洋进行过数百航次的科学考察。目前在北极地区的各种考察站达数百个,此外至少有10艘以上的核潜艇以科学为名航行在北冰洋。然而直到1990年以前,北极却没有能够形成类似于“南极条约”或“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”那样的统一有效的国际政治或国际科学组织,原因是北极的特殊地理位置给它被上了强烈的经济、军事和政治色彩。在现代经济发展之前,北冰洋周边陆地的领土归属问题已经全部解决。所以,环北极国家一般以各自领土为基地,在北冰洋及沿岸陆区进行独立的科学考察和侦察监测。

  但是,尽管在传统的“国家利益第一”原则下不可能发展真正的国际化科学活动,但在70年代后期开始的国际化大科学潮流的冲击下,少数国家间已经开始进行了一些专题性合作计划,如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进行的北极冰动力学联合实验(1970~1976年),就是在北冰洋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国际合作考察。在实验中使用了卫星、浮标等新的遥感技术,获得了海洋学、气象学方面的丰富资料。实验中布设在北极漂流浮冰上的8个自动浮标站,在实验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仍在继续收集资料。通过5年的研究,建立了北极大气、海洋和海冰运动的预报能力。还有1979年开始的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的第一次全球试验,1980年开始的国际气候研究计划中的极地试验,也都是在北冰洋实施的重大国际合作考察项目。

  1988年8月~1989年5月,美国、加拿大、挪威和英国联合组织实施了一项新的北极考察计划――北极东部协调试验计划。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北冰洋及其邻近海域的海洋学和声学特性,调查海域主要在斯瓦尔巴群岛周围地区和北极中央海城东部地区。此次计划,共获得了连续27天的模拟和数字化资料,有了这些资料,就可对测量海域的中尺度和小尺度海洋过程,特别是对内波及其与海冰的相互作用有了深刻的了解。美国、加拿大和前苏联等国亦分别参加了“全球大气研究计划”、“全球气候实验”和“世界气候研究计划”等全球性科学计划中有关北极的科研活动。

 

 [上一页] [下一页]